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 
读创诵读(教师节)|使命(作者:许评)
来源: 百度新闻      时间:2023-09-09 09:23:28

在文字中相遇

在声音中相知


(资料图)

敬请收听读创/深圳商报“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读创/深圳商报主播)

▲点击小三角收听

使命

作者:许评

我的导师张先生已经走了12年了。

那是一个仲秋的傍晚我坐班车从学校回家,手机突然收到师妹发来短信:“张先生今日驾鹤西去。”我顿时呆住了。窗外晚霞如血,车内空调十足,依然感到燥热。高大路灯已经亮起来,远处起伏的梧桐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背。

满头白发张先生右手手指轻轻敲打在沙发扶手上,得意地笑着说:“文字学虽是雕虫博大得很。”浮现在眼前。

抗日战争爆发,张先生随北师大西迁兰州,后一直留在兰州。上个世纪末在兰州求学,导师侯先生特地聘请他的老师张老先生为我们授课。张先生已近八旬,满头白发,满脸红光,精神很好耳朵有些重听。他授《史记》,每周二上午我们4人在他家上课。这是70来平教工宿舍,几乎没有什么装饰,除了满柜的书,就是在墙角摞得整整齐齐的书,他调侃:家穷徒有四壁书。

第一堂课给我印象很深。

“诸位同学,来这里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很突兀的发问,我们面面相觑。张先生扬扬手中像砖头厚的书说:“求学无非是把它作为敲门砖,一旦获得文凭。”

“啪!”书重重地扔在书桌上。阳光透过窗户,在书桌上腾起尘埃里映出长长跳动的光影。

张先生指着桌上书神情严峻:“没用了。”

“取得文凭只是第一步,以后读书日子还长。”张先生意味深长地说。由于我大学学习成绩稀松,态度也很不认真,对漫谈式教学也不大放在心上。张先生很健谈,评论史记人物,纵横捭阖,信马由缰,各路大家评述娓娓道来,各色奇谈怪论纷至沓来,各种论战纠缠中左右逢源,可是我学识太浅,总也跟不上他跳跃性思维。

一次他点评《报任安书》。指着打开的大字本《史记》,慢慢地说:“这是一个文人的遭遇,一个饱受儒学熏陶,饱含家国天下情怀,满怀治国安邦的青年,在最有激情的年华,遭遇了阉割。”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高起来。

“这是暴君视臣如草芥,专制对人性摧残,司马迁用坚毅、坚韧、坚定揭露‘明君’本质,历史就是现实的照妖镜……”

他涨红的脸,一阵咳嗽。

“老头子别激动,当心高血压,喝茶,慢点,”张先生老伴递上茶摇着头说,“还像小孩一样。”

一个学期很快在他漫谈中过去了,期末他布置作业《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当时急着赶回家,匆匆写完一篇应付了事。假期回来后,张老先生对我很不满,狠狠地批评了我。让我意识到,治学研究需要严谨态度和求真务实。

一段时间张老先生的老伴身体不好,没有人安顿他。我们四人2人一组轮流给他做饭。一次轮到我和贺师妹照顾张先生,我俩手忙脚乱,潦草做了饭菜,张先生嫌饭太硬,没有吃几口就放下,为避免我们尴尬,他幽默地摸摸肚子说:“存货很多,不饿。”

记忆中张先生始终是很精神的。每星期二上午在家里与我们4位学生聊各色人物,谈各种文化现象,评历史大事件,从《史记》说到《说文》一路“聊”过来,对于古文底子单薄的我来说,我狂奔不止也跟不上他的步伐。

“文字学,我只是开了头,古人说此雕虫小技,那可是大学问。”在最后一节课上他微笑用手指敲打着扶手,“侯老师是大家,好好学,文字学要靠一代代传承下去。”

“许老师发啥呆,还不下车。”车已停在小区门口。我匆忙在这条短信上标注“使命”保存在手机备忘录里。

下车,四周已经是万家灯火。

【作者简介】许评,文学硕士。深圳市盐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就职于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广东省阅读之师、深圳名师,深圳优秀信息工作者。2020年出版散文集《港口纪事》。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