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 
沙里村庄新光景丨官井村:守绿换金
来源: 腾讯网      时间:2023-08-13 06:04:10

村庄名片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原名“泊洞”,是一个地处库布其沙漠南缘的小村庄。官井村有496户、1100人。现常住户168户、389人,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19.2万亩、草场面积10.8万亩,全村共有油路40公里,砂石路8公里,有机电井98眼,3.5千伏输变电站一处。


(资料图)

▲《鄂尔多斯日报》8月12日第3版

往昔……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

20世纪80年代,官井村全村33万亩土地严重沙化,到处是明晃晃的沙丘。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人们进出走沙窝子,晚上点煤油灯照明,喝水得牵着牲口到10多里外去驮……昔日的官井村犹如沙海中的孤岛,村民生活贫苦。为了生计,当时许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官井村900来户村民,到20世纪90年代末,走得只剩下300多户。   

为了保护家园,改善生活,村民高林树毅然走上了植树造林的艰辛之路。春天,高林树从几里路外扛苗进沙,背水浇树;为了早点见到绿色,他采草籽挖芦根种在地里;为买几捆沙柳和杨树苗,他赶着驴车走两三天;他从不气馁,一次栽不活,就接着再栽……一家人冒着严寒酷暑治沙,承包的荒沙面积也越来越大,终于在茫茫沙海里播下5000亩绿洲。

▲现代化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在高林树的带动下,官井村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种沙柳植树造林。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官井村村民植树造林积极性更加高涨。

生态好,百业兴!在保护林地的同时,村民向生态要效益,向黄沙要黄金。杨树、柠条、沙柳等种苗远销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全村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种苗达50多万株。平茬后的沙柳和柠条,当地一家企业也把它制作成了优质的饲草料。官井村现有水浇地1.5万亩,加上远离城镇、环境干燥,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2018年到现在,三家养殖企业相继落户官井村,目前投资额已达到2亿多元,养殖奶牛近10000头。村里的地全种青贮玉米,村民再也不必为销路而发愁。

▲乡村公路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从牛马耕种到机械化作业,从靠天吃饭到规模化种植……这背后的变化,是一条官井村村民治理沙漠的艰辛之路,也是一条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见闻一 木条变“金条” 沙柳有了新“名片”

“沙柳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今年53岁的刘楞站在郁郁葱葱的沙柳带里,向记者诉说着沙柳的前世“金”生。

刘楞一直生活在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亲眼见证了官井村从一个偏远荒凉的小村子逐渐成为绿色同兴共富的模范村庄。他说,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靠沙柳烧水做饭,用沙柳修墙建房,是沙柳帮助村民度过了那段风沙吞噬的艰苦岁月。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民在与风沙作斗争过程中,沙柳是村民的“救命稻草”。裁成段的一棵棵沙柳,在男女老少的手中挺进沙漠。数十年的努力,沙漠变绿洲,村庄旧貌变新颜。进入新时代,沙柳成为村民致富法宝。小小沙柳,变成了种苗,变成了饲草料。

靠着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刘楞家也摆脱了贫穷的束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给记者算着家里的收入,现在种着1000多亩沙柳,每年领取国家家庭林场补贴,加上卖沙柳种苗的收入,再加上给饲料加工厂卖沙柳的收入,一年可收入十几万元。另外,自己还养着300多只羊、种植100来亩玉米。

官井村党支部书记陈军说,2022年,官井村新建了饲料加工厂,有效地利用了当地沙柳、柠条、秸秆等资源,增加农户养殖效益,壮大全村养殖业发展。官井村的沙柳种苗因成活率高、品质好,受到市场欢迎。在当地林业合作社的组织下,种苗远销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全村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种苗达50多万株,光沙柳一项的收入便高达150万元,沙柳真正变成了官井村的“金条”。

见闻二 种地不用愁 致富路越走越宽

一场大雨过后,官井村村民刘德刚门口停放的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锃亮发光。经营的超市内挤满了来往的群众,四位村民正在超市旁边高兴地玩着扑克。院内,群众三五结群聊着天。大家消闲自得,脸上不见忙碌着急的神态。

“过去不是这般模样,遇到下雨,村民更加忙碌着急。”村民刘德刚说。说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德刚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过去靠天吃饭的时代,春季愁着无法下种,夏季愁着无法浇水,秋季愁着粮食卖不出去。一到下雨季节,村民们忙着赶到田地里施肥。雨后,还要忙着给牛羊割草。一年四季忙个不停,收入也没有多少。生态环境的改善,村民的生活才逐渐好了起来。

大型种养殖企业“落户”管井村

谈到现在的生活,刘德刚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2012年,我返乡创业。今年,我们兄弟三人种了600亩玉米,其中青贮玉米400多亩、大田玉米100多亩。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作业。浇水采用的滴灌技术,省时省力又省钱。打药防虫,无人机喷洒。到了秋季,400多亩青贮玉米都以订单的形式卖到了村里的两家养殖场。另外,我们兄弟三人养着300多只羊,开着一家超市。一年下来,收入可达到五六十万元。”刘德刚说道。

“现在种地不用愁,一个人种个百十来亩地很轻松。村民在家门口,通过‘养殖+种植+打工’的方式就可以把钱赚。只要肯付出,一户村民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刘德刚补充道。

采访手记  

以“绿”为底处处生“金”

提起沙漠,不免让人想起“平沙万里绝人烟”“穷荒绝漠鸟不飞”的孤寂景象。然而来到官井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沙漠藏有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也有生态红利释放后的“金饭碗”。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官井村人没有抱怨,也没有倒下,而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呼百应的绿色行动。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滚滚流沙变成了绿洲,片片绿洲成为抵御风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残次林改造、“三北”防护林项目的引进实施,国家家庭林场政策的落实,大型现代化的种养殖、饲草料加工企业纷纷入驻,让荒漠变良田,黄沙能生金,走出了一条让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村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面小康的幸福新生活,离不开青山绿水的映照。今日官井村,优良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生态文明成色更足。未来,将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追“青”逐“绿”,守绿换金,让致富的脚步越走越稳健!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郝慧洁、郭彩梅,达拉特旗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耀宗、张倩、薛世昌、敖胜军、侯彦汀

编辑:王淑琪、吴卓群

校对:王淑琪、吴卓群

校审:王博阳

终审:郭紫欣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