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 
会战红色家谱 | “共享蚊帐”让我们睡上安稳觉
来源: 大庆晚报      时间:2023-07-07 10:39:33

原标题:衣服裤子穿齐整,脑袋伸进仅有的一个蚊帐里,倪爱冲说——

“共享蚊帐”让我们睡上安稳觉

核心提示:按约定赶到倪家时,倪爱冲老人刚进屋,一身的泥土香,一问才知道,他是从“自留地”赶回来的。倪老说:“一到夏天,小菜就不用买了,一茬一茬吃都吃不完。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情舒畅,还锻炼了身体,一举多得。


(资料图片)

钻机大修先种地

既然说到种地,那倪老的会战故事,也从种地说起吧。

1961年5月,作为青海油田支援松辽会战的一员,倪爱冲随着钻井队来到大庆。

倪老清楚地记得,到萨尔图那天下着雨,来接他们的,是一台敞篷的解放牌卡车。大家就站在无掩无挡的后车厢里,任雨水打湿衣裤。

那时候,5月的大庆,春寒还留个尾巴,雨浇风冷,冻得这些初来东北、衣着单薄的小伙子们,直打寒战。

倪老说:“车在打虎庄几顶帐篷前停了下来,接待的人说,这就是我们的宿舍。大家下车进到帐篷里,在木板钉制的通铺上解开行李,把湿透的衣服换下来。

“那时候,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我们都做好了忍饥挨饿的准备。可是到了大庆惊喜地发现,这里钻井工人的粮食定量竟然比青海油田还多5斤!

“可不凑巧的是,当别的钻井队领到井位、展开钻井进尺大比拼时,我们的那台老钻机却趴了窝,不得不送到上海大修。井队没了钻机,就像战士没了枪,但我们这些人也不能闲着,先是被派往星火牛场种地,后来又为大干快上的1202、1205钻井队挖泥浆池和沉沙池。

“在那个‘日上千,月上万,一年打它12万’的年代,为了赶上井队一天一口井的速度,我们全队50多人,被分成4个班,几乎天天在挖泥浆池和沉沙池中度过。看着两个英雄钻井队,你追我赶,进尺不断攀升,我们也以为这两个标杆队提供配套服务,感到自豪。”

铁人“妙问”大学生

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要亲自实践才行。倪老就曾亲身感受过铁人王进喜和一位大学生之间一场有关知行合一的谈话。

倪老说:“那年冬天,一位刚分到井队的大学生与一位老师傅,因一个钻井技术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一场景恰巧被铁人看到了。问清了原委,铁人觉得这位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照搬书本上的知识;老师傅呢,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实践经验丰富,解决技术问题的办法,是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可书本上并没有记录老师傅的这种‘土’办法。

“身穿老羊皮袄的铁人,把这位大学生请到炉火边坐下,笑着问:‘你知道牛有没有上牙吗?’这一问,把大学生给问愣了,不知道铁人为啥问。于是,想了想说:‘应该有吧,要不然它怎么嚼草料呢。’铁人笑呵呵地说:‘你错了,牛是没有上牙的,只有下牙。’大学生惊讶地问:‘真的吗?你怎么知道的?’铁人笑着说:‘我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和牛朝夕相处,所以了解。’

“听了这话,大学生似有所悟。铁人对大学生说:‘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更要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把问题处理得游刃有余。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的许多经验是从多年的工作中获得的,书本上没有,但在实践中用得上。当然,光靠经验主义,也不可取,要理论与实践统一,在理论基础上,总结经验、敢于创新,这也是《实践论》《矛盾论》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小伙子听了连连点头,我们这些‘听众’也赞许地鼓起掌来。”

为防蚊子出奇招

荒原上,最厉害的是蚊子。这些原本以牛马猪羊等动物为吸血对象的蚊子,遇到会战大军,更是使出了全身解数,成群结队、铺天盖地、大片大片地落在我们裸露在外的胳膊上,一咬一层包,一打一片血,奇痒无比,令人寝食难安。为防蚊咬,许多人不得不穿着厚衣服,任汗水横流。

倪老说:“蚊子厉害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上厕所,必须速战速决,要不然被蚊子发现,往上一呼,就是一堆包。在宿舍,蚊子咬得睡不好觉。大家从草原上采来艾蒿、蒲棒,在帐篷里点着熏蚊子。缕缕白烟把蚊子是熏跑了,人也熏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办法用尽还是不行,我只好写信给南方老家的亲人,让他们给我寄个蚊帐来。

“半个多月后,蚊帐到了,这下晚上蚊子是咬不着我了,可一个宿舍住着,总觉得自己乐不如大家乐。都钻进蚊帐不现实,怎么能让这个小蚊帐,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有人提议,把每个人最难隐藏的脸,都伸进蚊帐,身子和腿穿好衣服,让蚊子无处下口,应该可以。

“于是,大家把蚊帐安在帐篷中间,我躺在蚊帐里,身子的两边都是伸进来躲避蚊咬的脑袋……就这样,我们和蚊子的战斗,以小胜告一段落。”

两封信劝回俩“逃兵”

天冷活累还很难吃饱,于是有些人有了跑回老家的想法。

倪老说:“刚到大庆不久,我和其他3人,被分成早晚两组,两人一班烧锅炉。

“当天,我是晚班,接班还早,就想和同伴去逛逛萨尔图。因为帐篷没有门,怕被褥被人偷走,就嘱咐早班的两个人,抽空看着宿舍,别让人拿走了啥东西。

“当年的萨尔图也没啥逛的,不长时间,我俩便赶回来了。可当我俩兴奋地回到宿舍时,发现早班两个人的被褥不见了。我原以为遭了贼,就想着去问问看家的俩人,没想到,找遍了四周,也不见人影,才知道他俩是不告而别了。

“那时候,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次,我们钻井队有两个人跑回了家,队领导连着给他俩写了两封信,劝说安慰,希望他们能回来继续工作。

“这两个人在家待了半年多,思来想去,后来还是归队了,队里给他俩开了个欢迎会。两个人很惭愧,作了自我批评,决心以后不再怕苦怕累,要好好工作。”

红色传承:艰苦年代也幸福

讲述者:倪小兵(倪老的儿子)

“一个蚊帐,众人共享”的互助友爱往事,是老父亲心中最值得珍藏和回味的。

每每说起这些,他都觉得那个艰苦的年代,虽然物质上不丰富,但给他们留下的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他说,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挚,目标明确,这也是大会战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第一代石油人,以甩掉中国石油落后面貌为己任;今天,作为新一代大庆石油人,我们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摄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伏虎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